close
愛的管教,二大迷思
迷思一:父母不是孩子的朋友
『同理』完孩子之後,卻沒有改變孩子的行為。在優先順序上,父母要學會『先做好父母,再做好朋友』,孩子需要有界限的父母,幫助他學習面對人生的挑戰和義務。「界限」,才能對孩子有安全感,能理解行為界限的孩子,能自我調節並表達尊重。
迷思二:孩子的表現,不是父母的成就
高期待的父母,帶來高焦慮的子女。父母設定目標前,不妨先問問孩子想要什麼,期待什麼?讓孩子的動力源自於滿足自己,而非滿足父母。進行管教前,要先釐清問題的「歸屬」,先瞭解,這是孩子的問題,還是父母的問題。
愛的管教,三個前提
前提一:傳統價值沒有改變,改變的是學習的歷程
參與討論讓孩子把「聽別人的」的無奈,轉變成「我覺得這樣很好」的積極。
前提二:讓孩子接受「責任」,而不只是「責備」
孩子從小就可以開始學會做選擇,並且學會為自己選擇的後果負責任。刺激孩子思考解決問題的方法,才能讓孩子培養「我能」的勝任感。
前提三:管教者立場一致,才能事半功倍
如果沒有嚴重不適任疑慮,為了孩子品格發展,都不值得跟學校「做對」,應該跟教師站在同一陣線,信任老師的管教和專業。避免在孩子面前意見分歧,不要讓孩子有機會操縱父母、隔代、親師間的不和而使自己得利。
BUBU語錄:相信『愛』不只是噓寒問暖,『愛』也不光是甜蜜的鼓勵和雙臂中的寵溺。『愛』有時還必須懷著擔憂,講兩三句別人不願意講的難聽話,但在『愛』裡,就是沒有疑慮。
愛的管教五大基本法則
法則一:和善但堅定的態度
和善等於尊重,是用言語理解孩子的感受,同時提供機會讓孩子經歷成長。堅定是指不含控制的堅持,一方面尊重孩子有選擇的權利,一方面要求孩子從穩固的堅持中學到限制,不讓自己受孩子擺佈。
例如
我知道你能換一種尊重別人的說法。
我很在乎你,願意等到我們能互相尊重時再討論。
我知道你能想出好辦法。
法則二:讓孩子感覺自己是重要的
孩子是社會的產物,他最強烈的動機就是希望有歸屬和被重視的感覺。多提供實際操作的機會,讓孩子從小對家庭有所貢獻,既能培養歸屬感,也能提高生活技能。
法則三:運用長期有效的技巧
引導孩子參與規則的制定,激發正向行為,提供真實的學習情境,讓孩子能體驗自己行為的合理後果,學會自我負責。
法則四:發展解決問題的能力
孩子做錯事,正是學習的好機會。運用開放式的問題,跟孩子探討他的選擇造成的後果,引導孩子把焦點放在尋找解決策略,進而支持他彌補錯誤。
法則五:培養孩子的自我價值感
行為偏差的孩子,是「自覺我不夠好」的孩子。多注意孩子的優點,適時給予肯定。
為孩子界限二大基石
基石一:賞識你的孩子
彰顯好行為,讓孩子看到你的信任,回應孩子的每一小步,讚美後不加但書。
基石二:確立常規,一一列舉
先接受孩子的本質,設定合理的界限,前後一致。
三階段行為改造計畫
階段一:說清楚講明白
指示要正面而明確,平穩的語調、肢體語言讓說話更有份量
階段二:言出必行,說到做到
設定行為的「自然後果」,給孩子選擇的機會,執行後果,強調正面後果。
階段三:親子約定
鎖定行為,危機會議,凝聚動力,選定不當行為後果,和孩子一起想想看,選擇激勵或獎勵,勤做紀錄,評量成果。
關係重於規則。與其拿放大鏡,一一檢視孩子的行為態度,不如多關心孩子的心,針對他的努力和進度,給予正面的回饋。一句真心讚美、一個鼓勵擁抱、一段親密的相處時光,都比運用技巧來得更有影響力。
全站熱搜
留言列表